84農業(yè)網

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中心 > 特種養(yǎng)殖 > 鵪鶉養(yǎng)殖技術

鵪鶉養(yǎng)殖簡介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鵪鶉是目前家禽生產中最小的禽類。由于占地少、投資少、生產周期短、繁殖快、生長迅速、收益高等原因,家鶉飼養(yǎng)在各地都有較大發(fā)展。我市飼養(yǎng)鵪鶉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經過養(yǎng)鶉業(yè)的發(fā)展,對農業(yè)增產、農村增效、農民增收起著積極的作用。2002年,鵪鶉生產被市政府列入十大農業(yè)基地建設項目之一。由于鶉蛋與鶉肉營養(yǎng)、口味特佳,為國際公認的保健珍品,養(yǎng)鶉業(yè)的發(fā)展,將豐富目前市場優(yōu)質禽肉、禽蛋的品種,為家家戶戶的菜籃子錦上添花。

一、鵪鶉的品種

鵪鶉的品種較多,按照現(xiàn)代經濟用途分類,可大概分為蛋用型與肉用型,蛋用型主要品種有:1、日本鵪鶉,又稱日本改良鶉;2、朝鮮鵪鶉;3、中國白羽鵪鶉;4、黃羽鵪鶉,即隱性黃羽鵪鶉;肉用型主要品種有:1、法國巨型肉鶉,2、莎維麥脫肉用鵪鶉。在我市,蛋用型主要品種為朝鮮鵪鶉和中國黃羽,肉用型主要品種為法國巨型肉鶉。

二、養(yǎng)殖鵪鶉的準備工作

(一)鶉舍建筑

1、建設地點: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好、背風向陽、遠離污染和水、電、交通便利的地方。鶉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風。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鶉舍,又不能離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來車輛及其他噪音的干擾。

2、屋頂:要求屋頂材料保溫性能好、隔熱,并易于排雨。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掛瓦,屋頂要有頂棚,有利于冬季保溫,夏季隔熱。頂棚距地面2.2-2.4米高。

3、墻壁和地面:墻壁以磚墻為好,磚墻保溫性能好,堅固耐用,便于清掃消毒,但造價較高。如采用造價低廉的石墻,保溫性能差,水氣凝結在墻上不易散發(fā)。因此,使用石墻時要在墻上抹一層麥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強防潮保溫。

(二)籠具準備:

1、雛鶉籠:主要供1-15日齡的雛鶉使用,籠壁和籠頂可用木板和鐵絲制作,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小型育雛籠的規(guī)格一般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設一個活動門,可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熱源可采用煤爐加熱,管道取暖。

2、仔鶉籠:主要供商品鶉使用,規(guī)格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3、成鶉籠:一般4~5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57厘米、高22厘米。

(三)消毒:鶉舍內的地面、墻壁和各種設備都應先進行消毒,場地消毒可用石灰,辦公室、宿舍用百毒殺1:200消毒,籠具用1:300配制的菌毒殺消毒液消毒,發(fā)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殺消毒液噴霧器噴灑。糞便暫放要用火堿消毒。進鶉前,還應進行熏蒸消毒。消毒時要將鶉舍的門窗關閉,所有進出氣孔都應堵嚴。根據(jù)鶉舍的容積,按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的比例進行熏蒸消毒。(有熱源時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熱蒸發(fā),無熱源時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與28ml溫水混合后加入14g高錳酸鉀)。

三、鵪鶉的孵化

1、溫度。溫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條件之一。溫度決定胚胎的生長發(fā)育,影響雛鶉的成活。溫度過高過低不僅對孵化率有直接影響,嚴重時會導致胚胎死亡。立體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溫度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孵化室的溫度也會影響孵化機的溫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20―25℃為宜。

2、濕度。濕度對胚胎發(fā)育也有很大影響。濕度過低,蛋內水分蒸發(fā)過多,胚胎與胎膜粘連,影響胚胎正常發(fā)育和出殼,孵出的雛鶉身體干瘦、毛短;如果濕度過高,蛋內水分不能正常蒸發(fā),阻礙胚胎發(fā)育,孵出的雛鶉大肚臍,無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內的相對濕度,前期為55%-60%,后期為70%。可用水盤的數(shù)量及其內的盛水量來對濕度進行調節(jié)。孵化室內的濕度對孵化器內的濕度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孵化室的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60―70%。濕度過低,可在地面灑水,濕度過高,應加強通風,促使水分散發(fā)。

3.通風。隨著胚胎的生長發(fā)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應做好孵化器內的通風,以補足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特別是孵化的中、后期尤應注意,否則會發(fā)生死胚多、畸形鶉多的現(xiàn)象。孵化器內的通風可通過孵化器上的進出氣孔來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關閉進、出氣孔,中、后期則應經常打開進出氣孔,經常進行換氣。但要注意不能有過堂風或風量太大。

4、翻蛋。禽類在自然孵化過程中會不斷進行翻蛋,并能將窩邊的蛋與中央的蛋調換,這樣就可使孵化蛋均勻受熱,有利于胚胎發(fā)育,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因而當以機器代替禽類進行人工孵化時,翻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術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質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數(shù)及時間,因孵化器類型及胚齡的不同而有別。

從種蛋入孵當天開始翻蛋,直至出雛前2―3天落盤時止,一般每晝夜翻蛋3―12次。實際生產中,常采用白天每小時翻蛋1次,黑夜每三小時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轉90度。

5、涼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發(fā)育到中、后期會產生大量的熱,當孵化溫度偏高時,應先行涼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溫度趨于正常后方可翻蛋,以減少死胚率。涼蛋可以更換孵化器內的空氣,降低機溫,排除機內污濁氣體。而較低的氣溫可以刺激胚胎發(fā)育,并增強雛鶉將來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一般每天需要涼蛋2次。涼蛋的時間因不同的孵化時期、不同的季節(jié)而異。孵化初期及冬天,涼蛋時間不宜長;孵化后期及夏天,涼蛋時間稍長。一般涼蛋時間為10―20分鐘,涼蛋至蛋溫下降到30―35℃即應停止。

6、照蛋。為了了解胚胎是否發(fā)育以及發(fā)育情況,孵化過程中一般要進行2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頭照)在種蛋入孵5天后進行,目的是檢查種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無精蛋。發(fā)育正常的胚蛋,氣室透明,其余部分呈淡紅色,用照蛋器透視,可看到將來要形成心臟的紅色斑點,以及以紅色斑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擴散的有如樹枝狀的血絲。無精蛋的蛋黃懸浮在蛋的中央,蛋體透明。死精蛋蛋內混濁,也可見到血環(huán)、血弧、血點或斷了的血管,這是胚胎發(fā)育中止的蛋,應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后10天左右進行,目的是檢出死胚蛋。此時胚胎發(fā)育正常的種蛋氣室變大且邊界明顯,其余部分呈暗色。死胚蛋則蛋內顯出黑影,兩頭發(fā)亮。易于鑒別。

由于照蛋時間稍長,易使蛋溫驟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時增加室溫,以免孵化率受影響。如果種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時,可不必照蛋;蝾^照時證實種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進行二照。這樣做既可以減少種蛋的破損率,又可節(jié)約勞動力,孵化質量也不受影響。

一般用鶉蛋專用照蛋器進行照蛋,亦可使用雞蛋用照蛋器。

7、落盤。種蛋孵化至14―15天時,將蛋由蛋盤移至出雛盤內,叫做落盤。

落盤的蛋要平放在出雛盤上,落盤的蛋,蛋數(shù)不可太少,太少溫度不夠;但也不能過多,過多容易造成熱量難以散發(fā)及新鮮空氣供應不足,導致胚胎熱死或悶死。

落盤的種蛋平放后停止反動,溫度保持在35-36℃左右,等待出雛。如果溫度不夠高,可在種蛋上加蓋棉氈或棉胎,可以提高溫度。一般夏天在35℃,冬天在36℃。

8、出雛。如果孵化條件恰當,種蛋孵至第16天開始啄殼出雛,第17天為出雛高峰。以立體孵化機孵化的,常需20小時左右才能出齊。

雛鶉剛出殼時全身濕透,且很疲勞。但幾小時后,羽毛干燥,體力恢復。雛鶉即會亂蹦亂跳,異常活躍。當出雛超過50%時,應將已出殼的雛鶉檢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雛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擾。出殼后的雛鶉(蛋鶉)應分別雄,分開飼養(yǎng)。

孵化器內的溫度為35-36℃,因而取出的雛鶉不能突然放于冷的地方,而應將其放在預先準備好的保溫育雛箱內或籠內,讓其充分休息和恢復體力。如果鶉苗要外運的,將雛鶉裝入運輸專用箱內,及時運出。無論是育雛箱內或運輸專用箱內,不能鋪墊光滑的紙類。因為雛鶉在光滑表面上難以站穩(wěn),兩腳極易打滑叉開,日久鵪鶉的腳就會變成畸形。因而應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類東西作墊料。

9、清盤。出雛后的蛋殼、“毛蛋”、墊紙等要及時清除干凈,然后將孵化室、孵化器、蛋盤等沖刷干凈、晾干。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進行消毒。

四、鵪鶉的飼養(yǎng)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tǒng)一標準。根據(jù)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后為成鶉。

(一)雛鵪鶉的飼養(yǎng)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yǎng)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發(fā)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jié)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后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tài),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濕度。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干燥為宜。稍后(2周齡)由于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濕,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濕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發(fā)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濕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后每周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發(fā)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yǎng)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采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采用晝夜自由采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采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yǎng)密度。飼養(yǎng)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面積第一周齡250-300只左右,第二周齡100只左右,第三周齡75-100只(蛋鶉100只,肉鶉75只),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發(fā)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周采用24小時光照,8-9天后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由于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致、耐心,加強衛(wèi)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tài)。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tài),如精神狀態(tài)是否良好,采食、飲水是否正常,發(fā)現(xiàn)問題,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后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干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喂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fā)現(xiàn)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fā)現(xiàn)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準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yǎng)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tǒng)與生殖系統(tǒng)為快。其飼養(yǎng)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準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yǎng)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jié),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xù)使光線保持在規(guī)定時間內。

2、濕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干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濕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后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為確保仔鵪鶉日后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性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yǎng),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shù)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限制飼喂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準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shù)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并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準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準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huán)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采用公母分開飼養(yǎng),除種用公鶉外,其余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成鶉的飼養(yǎng)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后的鵪鶉,其飼養(yǎng)目的是獲得優(yōu)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qū)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guī)格、飼養(yǎng)密度、飼養(yǎng)標準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yōu)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沖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后再行選擇,可以統(tǒng)計開產后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后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宏亮,稍長而連續(xù)。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xiàn)白色泡沫,此是已發(fā)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jù)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shù)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shù)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于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采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采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guī)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后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布規(guī)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后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后3.5-6.5時為產蛋數(shù)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喂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只每天采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jié)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喂次數(shù)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于15℃時會影響產蛋,低于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yǎng)密度、增加保溫設備。夏天舍內溫度高于35℃時,會出現(xiàn)采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yǎng)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采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后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濕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濕度,如果鶉舍濕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huán)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xiàn)驚群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yǎng)員工作時動作過于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yǎng)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wèi)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shù)、產蛋數(shù)、采食量、死亡數(shù)、淘汰數(shù)、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xiàn)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羽毛松亂,頭卷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后血便嚴重,最后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fā)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并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干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yǎng)戶的是,如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wèi)生,保持舍內通風干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霉素飲水投服,每只按8000-10000單位給藥,連用5-7天;采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欲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泄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霉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霉素每只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霉素按每只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xiàn)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后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后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并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xiàn)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癥,最后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fā)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睪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舍內衛(wèi)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xiàn)呼吸羅音、咳嗽、打噴、流鼻液,繼而出現(xiàn)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yōu)槟撔,眶下竇蓄有干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癥,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干酪樣物,常繼發(fā)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

精彩圖片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