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中心 > 特種養(yǎng)殖 > 蚯蚓養(yǎng)殖技術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溫度
由于蚯蚓屬于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外界溫度不僅直接影響蚯蚓的體溫及其活動,而且還影響到它們的新陳代謝以及生長、呼吸及生殖的強度。
不同的溫度對生殖的影響很大,例如,背暗異唇蚓和某些其他蚯蚓,在6-16攝氏度溫度范圍內增殖的數(shù)最增加4倍,溫度越高蚓繭孵化越快。例如,葉綠異唇蚓的蚓繭在溫度20℃時36孵化,15℃時需49天,10攝氏度需112天。通常蚯蚓在5一30℃溫度范圍內活動,生長和繁殖最適宜的溫度為20℃左右。溫度在28一30℃時,蚯蚓能維持一定的生長,若溫度在32℃以上時,則蚯蚓停止生長;溫度在10℃以下時,蚯蚓活動遲鈍,溫度在5℃以下時,則處于休眠狀態(tài),并有明顯的萎縮現(xiàn)象,故溫度在40℃以上,0℃以下時,常導致蚯蚓死亡。
不同種類的蚯蚓或同一種蚯蚓而處于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溫度的適應也有較大的差異。不同種類的蚯蚓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適宜溫度、最高和最低致死溫度有所差異。例如最高致死的溫度環(huán)毛蚓為37一37,75℃,背暗異唇蚓為39.55一40.75℃,紅色愛勝蚓為37一39℃,赤子愛勝蚓、威廉環(huán)毛蚓和天錫杜拉蚓為39一40℃,日本杜拉蚓為39一41℃。因隨著土壤溫度的增高,蚯蚓體表的水分可以大量蒸發(fā),使其降溫,故致死的最高溫度還可以稍稍升高。當溫度降為5-0攝氏度時,蚯蚓便會進入冬眠狀態(tài)。此時,其抗寒能力最強,在凍土層中可發(fā)現(xiàn)大量的紅色愛勝蚓。休眠狀態(tài)的蚯蚓,當溫度回升到15攝氏度時,經8-9小時即可自然復蘇。溫度影響著蚯蚓的新陳代謝活動。因此為了使蚯蚓正常生長繁殖。在夏季高溫時必須采取降溫措施,可以向養(yǎng)殖床灑水降溫,并加以遮蓋。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逐漸降低,日照漸短,就必須考慮采取加溫,保溫的措施。
在自然界,蚯蚓在東面前要經歷一個準備階段,他們的生理活動逐漸減弱,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暫時停止,體內開始積累大量的脂肪和糖類營養(yǎng)物質,以度過外界條件不良的時期。為了加快繁殖蚯蚓,把蚯蚓的冬眠變成東繁,在冬季必須建立人工暖棚,如利用太陽熱能,飼料的發(fā)酵熱或者其他燃料來保溫,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蚯蚓的產量。事實上,在外界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蚯蚓一年四季均能產卵、繁殖、生長。
在不同的溫度下,蚯蚓繁殖的姍蟲取量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情況下,在適宜溫度范圍內當溫度下降時,其蚓繭數(shù)量減少,當溫度升高時,其產卵繭率上升。當溫度超過25℃時,赤子愛勝蚓的產卵繭率明顯下降,當溫度下降到8℃以下時,則停止產卵繭。
根據試驗測定,當溫度在8.5一35℃之間時,赤子愛勝蚓每月可產卵繭,最高僅為每條1個;最低為0.016一0.096個。每條成蚓每年平均可產卵繭24個;當溫度在24一27℃時,每條成蚓每月可產卵繭24個。在8.5一25℃時,蚓繭的產量與溫度的高低成正相關。此外,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到蚯蚓產卵繭的時間和卵繭孵化所需的時間長短。一般當溫度在20一25℃時,是赤子愛勝蚓產卵繭和蚓繭孵化的最佳溫度,可見產蚓繭的數(shù)量與溫度密切相關。
蚯蚓從孵化到性成熟生長各期均依賴溫度,例如葉綠異唇蚓進人休眠狀態(tài)。在不熱的地下室內29一42周時間達性成熟,在15℃時17一19周,18℃時為13周。臭愛勝蚓在18℃時9.5周即達性成熟,在28℃時只需6.5周即達性成熟。一般蚯蚓要完成一個世代,其有效積溫為1075℃。以日平均溫度為25℃為發(fā)育為例:蚓繭的有效積溫為235攝氏度,幼蚓至成熟產卵繭的有效積溫為840攝氏度,因此蚯蚓的繁殖代數(shù)與溫度有關。當我們計算出蚯蚓的發(fā)育起點于有效積溫后,結合各地的溫度氣象資料,便可以推算出各地蚯蚓可能繁殖的代數(shù)。同樣,蚯蚓的生長發(fā)育與溫度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十一溫度條件下,當溫度升高時,蚯蚓則加快發(fā)育,溫度降低時,則延緩發(fā)育。而當接近最高溫度時發(fā)育遲緩,超過最高適宜溫度時,則會抑制發(fā)育。蚯蚓體重增加的快慢,與浪度也十分密切。溫度也影響蚯蚓的活動及代謝和呼吸。無數(shù)的報道和觀察業(yè)已證實,蚯蚓生長最好且喜愛選擇的溫度不一定是它們生長最快或最活躍時的溫度,并且蚯蚓能從不喜愛的土壤溫度中遷移。
2.濕度
濕度對紙蚓的生長發(fā)育、繁殖和新陳代謝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蚯蚓對水分的吸收和喪失,主要通過體壁和蚯蚓身體的各種孔道進行。水是蚯蚓的重要組成成分(體內含水量一般為75%一90%)和必需的生活條件。因此防止水分的喪失是蚯蚓生存的關鍵。蚯蚓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土壤過濕或過干,均對蚯蚓生活不利。蚯蚓對干旱的環(huán)境條件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主要通過迅速轉移到較潮濕的適宜環(huán)境中去,或通過休眠、滯育或降低新陳代謝,減少水分的消耗。-旦抵御不了,蚯蚓會喪失體內水分而死去。當土壤水分增8%一10%時,蚯蚓便開始活動,當土壤中的水分達到10%一17%時,則十分適宜于蚯蚓的生活。反之,如果土壤中含水量太高,對蚯蚓的活動也十分不利。不同種的蚯蚓對失水存活極限也有差異。每當干旱季節(jié)的延長,使蚯蚓的數(shù)量顯著減少,即使條件重新恢復之后,也需2年的時間才能使種群恢復,濕度是影響蚯蚓豐產歉產的原因之一。
濕度的大小和高低,對不同種類的蚯蚓的生長發(fā)育和蚓繭的孵化時間長短均有密切的影響。濕度大小與蚯蚓生活環(huán)境的基質也有差異,往往隨其它生態(tài)因子的影響而變化。如赤子愛勝蚓最適宜的土壤濕度為20%一30%。如果棲息于發(fā)酵的馬糞中,則馬糞的適宜含水量為60%一70%。當溫度在19一24℃,飼料的濕度為60%一66%時,產蚓繭量和蚓繭的孵化最佳。反之,加果溫度過高、過低,漫度過大過小,都會影響赤子愛勝蚓的生長和繁殖。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