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農業(yè)網

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中心 > 畜禽養(yǎng)殖 > 養(yǎng)牛技術

短角牛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引人歷史:短角牛原產于英格蘭的達勒姆、約克等地,有肉用和乳肉兼用兩種類型。它是在十八世紀,用當地的提茲河牛、達勒姆牛與荷蘭中等品種雜交育成的。我國自1974年以來約引入100余頭。短角牛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的巴林右旗短角牛場、翁牛特旗海金山種牛場、阿魯科爾沁旗的道德牧場,烏蘭察布盟的江岸牧場;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奶牛場等地。其中以昭烏達盟頭數較多,占全區(qū)總數的72.4%。吉林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張家口等地區(qū)亦有分布。

(二)體型外貌:1.外貌特征被毛卷曲,多數呈紫紅色,紅白花其次,沙毛較少,個別全白。大部分都有角,角型外伸、稍向內彎、大小不一,母牛較細,公牛頭短而寬,頸短粗厚。胸寬而深,垂皮發(fā)達。乳房發(fā)育適度,乳頭分布較均勻,偏向乳肉兼用型,性情溫馴。

(三)生產性能:1、泌乳性能以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短角牛為例,絕大部分依靠天然牧場放牧為主,冬春枯草期酌情補飼,所以母牛的產乳量因牧草生長好壞、詞養(yǎng)水平高低而變化,并隨母牛的產次增加而提高,一般在第六產時達到高峰,第七產時開始下降。據對母牛產后泌乳情況觀察,出現兩次高峰,第一次在產后3個月時出現,第次在7~8月份的青草盛期。據昭烏達盟短角牛場1961~1973年對一至十一產母牛的435個泌乳期統(tǒng)計,平均泌乳天放為194d,平均產乳量1413.3kg,最高的個體年產7243kg,最高日產38.5kg,其中,年產2000噸以上的85頭,占19.5%,第一泌乳期平均為1190.3±301kg,第三泌乳期平均為1586±532.4kg,第五泌乳期平均力1683.5+501.2kg,變異系數為33.57%,說明短角牛產乳潛力還很大。另外,據大黑河奶牛場1956年統(tǒng)計,三產母牛中平均產乳量達3810.6kg,最高達4483.4kg。乳脂率為2.72%~5.03%,平均為3.93%。2.產肉性能由于短角牛性情溫馴,不愛活動,尤其放牧吃飽以后,常臥地休息,因此,上膘較快,如喂精料,則易肥育,肉質較好。據昭烏達盟海金種牛場于1979年9月中旬對4頭18月齡肥育牛屠宰測定,平均日增重614g,每公斤增重耗燕麥單位7.25個,每個燕麥單位可消化蛋白748.85g,宰前體重為396.12±26.4kg,胴體重206.35±7.42噸,屠宰率55.90%,凈肉重171.25土6.8kg,凈肉率46.39%,骨重占活重的9.51%。眼肌積82cm,形狀指數為54.2%,肉層厚度2.2cm,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平均為0.65Cm。

(四)繁殖性能:短角牛性成熟在6~10月齡,平均8個月齡時即開始發(fā)情,發(fā)情周期為19~23d平均21.9d,其中,青年母牛較短,多為19~21d;成年母牛較長,多為21~23d母牛發(fā)情持續(xù)時間,隨年齡與季節(jié)而不同,老齡母牛長達30~41h,平均為35.6h;青年母牛較短,多為18~30h、平均為26h;從季節(jié)觀察,冬季持續(xù)時間較短,夏天比冬天約長1~4h。青年母牛發(fā)情時,體重為成年母牛的75%~80%(約350噸)即可授精。據昭烏達盟短角牛場1959~1973年對場內母牛的2158頭次統(tǒng)計,配種率為96.8%,受胎率為92%,成活率為90.9%,繁殖成活率為80.4%,其中產雙犢占產犢母牛數的9.52%,母牛終生產犢最多的達16頭。母牛妊娠時間為282.6d,其中,公犢283.4d,威母犢282.2d。

(五)適應性能:我國的短角牛,除城鎮(zhèn)郊區(qū)舍飼外,一般都在21~23℃。最高42.5℃的炎熱夏天和―12~一24℃、最低一45.5℃的嚴寒冬季條件下放牧,僅在枯草期重點補喂羊草、青貯飼料和少部分精料,且精料的品種很單純,豆餅很缺、麥麩不足。短角牛不僅對不同的風土、氣侯較易適應,耐粗飼,且發(fā)肓較快,成熟較早,抗病力強,繁殖率高,達91.93%。

(六)雜交效果:利用短角牛公牛與吉林、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qū)的蒙古母牛進行雜交,在產肉、產乳性能以及體格增大方面都己得到顯著效果,并在雜交的基礎上,培育成草原紅牛新品種。

(七)評價與展望:短角牛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品種之一。輸入我國后,無論在農村或牧區(qū),雜交改良蒙古牛后,不僅毛色70%以上變?yōu)榧t色,且產乳、產肉性能有顯著提高,經濟效益突出,很受群眾歡迎。1973年農業(yè)部在天津召開北方十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黑白花奶牛育種座談會上,確定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四省、自治區(qū)成立協作組,共同培育草原紅牛新品種后,協作組組織有關人員,聯合進行了調查,制訂了育種方案和有關文件,促進了各地發(fā)展短角牛的積極性,為大面積開展牛的改良,培育草原紅牛新品種奠定了基礎。今后,必須加強短角牛的保種工作,積極采取措施,引進優(yōu)良乳肉兼用公;蚶鋬鼍海J真開展選種選配建設草原,不斷改善飼養(yǎng)管理條件,搞好培育和疫病防治工作,不斷提高短角牛的質量,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在我國的改良利用效果。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

精彩圖片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