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竹蓀為名貴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稱。我國人工栽培竹蓀始于20世紀70年代,多產于竹源豐富的江南山區(qū)。20世紀80年代末期,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竹蓀獲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區(qū)人工栽培竹蓀成為可能。自2000年以來,以農作物秸稈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蓀與糧菜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1栽培模式
竹蓀、糧、菜栽培模式和預期收益,見下表1。
表1竹蓀、糧、菜栽培模式和預期收益
作物名稱栽培季節(jié)栽培面積/平方米產量/kg產值/元
小麥10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330300400~450
萵筍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33020001000~1500
竹蓀次年3月底至9月下旬16525~30(干重)2000~2500
玉米次年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330300~400350~500
絲瓜次年5月中旬至9月下旬3302000~25001200~2000
白菜次年7月下旬至10上旬33030001200~1800
2栽培技術要點
2.1秋播小麥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質微酸、肥沃疏松、給排水方便的農田,深耕細作,施足底肥。10月中旬按南北走向每間隔1m播種6行小麥。
2.2冬栽萵筍11月上旬在預留的1m空檔中間挖1條深15cm、寬15~20cm的澆水溝,挖出的土覆于溝兩邊,刮成龜背形,溝兩邊各栽兩行萵筍,行距25cm、株距30cm,覆蓋地膜,次年2月中旬加蓋小拱棚,3月下旬收獲。
2.3春栽竹蓀萵筍收后,及時整地,在1m空檔中央挖1條寬50cm、深10cm,長度不限的竹蓀栽培畦。畦內撒施生石灰,以驅蟲滅菌,再蓋1層1~2cm厚的細土拍平。底層鋪1層黃豆稈,厚約5cm,上面均勻撒播1層菌種(占總用種量的1/3)。然后鋪1層玉米稈,厚約10cm,把其余菌種均勻撒在玉米稈上。再蓋上1層玉米芯和闊葉木屑,厚3~5cm,拍成龜背形。最后覆蓋1層土壤,厚3~5cm。覆蓋地膜,保溫保濕。自播種第3日開始,每日中午揭膜通風30~60min,以促進菌絲生長。5月上旬當氣溫達25℃以上時,揭去地膜,用濕潤麥秸覆蓋在土層表面,遮光保濕。天氣干燥,土層發(fā)白時,及時噴水保濕。竹蓀屬于好氧型真菌,土壤含水量過高,透氣性會降低,影響竹蓀菌絲的正常呼吸,嚴重時會造成菌絲死亡而絕收。因此,在雨季應架弓形棚架,上覆草簾以防雨淋。雨水較大時,挖溝排澇,以免土壤和培養(yǎng)料積水。播種后40~50d,當菌絲長滿土層表面時,停水6~7d,以改善土層透氣狀況,防止菌絲徒長,促進菌索扭結,然后重水催蕾。隨著菌球的生長,加大噴水量,使基質含水量達70%~75%,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菌球成熟后,一般在早晨5∶00~8∶00時破口,到菌柄停止生長,菌裙完全張開,子實體成形,需3~4h。此期早晚各噴水1次,維持空氣相對濕度95%。子實體成形后,及時采收,烘干包裝。每采完1潮,及時刮去覆土層,在料堆上加蓋1層新鮮原料,厚2~3cm,再蓋上1層新鮮土壤,同上管理。一般播種1次,可收獲2~3潮,收干品150~250g/平方米。
2.4點播玉米4月上中旬在竹蓀栽培畦兩邊,距畦邊緣5~10cm處,各點播1行春玉米,株距16.5cm。玉米長高后,可為竹蓀生長營造一個遮陽保濕的小環(huán)境。玉米收獲后秸稈留作絲瓜支架。
2.5套栽絲瓜5月中旬在玉米行外側,各栽1行絲瓜,株距50cm。在竹蓀畦上方,順畦走向立竹竿或水泥柱,拉兩道高2m的鐵絲,以利絲瓜爬架。爬架后的絲瓜秧,為竹蓀后期生長提供良好的遮陽保濕環(huán)境。
2.6夏栽白菜小麥收割后,空檔留作人行道,便于竹蓀管理和采收。7月中旬第1潮竹蓀采收結束后,在人行道中央筑2個埂,每埂上栽1行早秋白菜,行距50cm,株距33cm,國慶節(jié)前后收獲。9月下旬,竹蓀栽培結束,割去絲瓜秧,砍掉玉米稈,竹蓀栽培廢料撒于田間作底肥。10月上旬耕地,中旬在竹蓀栽培地帶播種小麥,進入下一循環(huán)。
3注意事項
3.1優(yōu)選品種作物品種應選用適應栽培季節(jié)和生態(tài)條件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竹蓀應選用中高溫型長裙竹蓀,如DL-01,該菌株可在25~35℃條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實體,而且產量高、品質好,是黃淮平原理想的栽培菌株。
3.2選好竹蓀栽培原料許多農作物秸稈都是栽培竹蓀的理想原料,可根據(jù)當?shù)厍闆r,優(yōu)化選擇。原料要新鮮無霉變,并充分曬干。使用時,加工成5~10cm長的碎段。鋪料前,要充分浸透水,含水量達65%。栽培1平方米,需備干料10kg。
3.3選好覆土材料覆土是促進菌索扭結,誘導菌球的必要條件。覆土材料以含腐殖質豐富的菜園土為宜,使用前,要粉碎成黃豆或蠶豆大小的土粒,并充分暴曬,以驅蟲滅菌。用時噴水調和,土粒含水量在65%。
總之,根據(jù)菌、糧、菜的生長特點,進行竹蓀與糧菜合理間作套種,充分利用土壤等自然資源,把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減少秸稈焚燒,增加秸稈還田。既培肥了土壤,又極大地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較小麥―玉米(或大豆等)兩種兩收,667平方米增收數(shù)千元,不啻為一條廣大農民依靠土地創(chuàng)收增益奔小康的好途徑。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